咨询热线
15800446246
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技术文章 > DNA聚合酶的发展历史简述

DNA聚合酶的发展历史简述

发布日期: 2020-05-20
浏览人气: 3195
   DNA聚合酶是PCR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们能够从单链DNA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。主要活性是催化DNA的合成(在具备模板、引物、dNTP等的情况下)及其相辅的活性。DNA聚合酶在生物技术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多,各种通过基因手段突变的DNA聚合酶广泛的应用在生物技术中。
  1955年,阿瑟-科恩伯格又分离得到了DNA和RNA生成过程中8种核苷酸合成的相关酶。受沃森和克里克双螺旋结构模型与半保留复制猜想,以及奥乔亚发现催化RNA合成酶的影响。他坚信DNA的复制是需要酶来帮助完成的,并决心寻找到帮助DNA完成复制的酶。
  1956年,科恩伯格从大肠杆菌中纯化出能够帮助DNA完成复制的酶,并将其命名为DNA聚合酶。1958年,M.Meselson和F.Stahl利用氮的同位素(15N)标记大肠杆菌DNA,证明了沃森和克里克推测的DNA半保留复制方式。
  1959年,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被火速授予科恩伯格,以表彰他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机制,从研究成果出现到获奖如此神速在诺贝尔奖的历*是十分罕见的。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和克里克在1962年才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。回顾这一过程,确实有点不可思议。
  科恩伯格在后续的研究中,阐明DNA聚合酶Ⅰ是一个多功能酶,其兼有聚合酶,3’→5’外切核酸酶和5’→3’外切核酸酶活性。而5’→3’外切核酸酶活性的存在,表明DNA聚合酶Ⅰ不是真正帮助DNA完成复制的酶,而它真正的作用后来证明是在DNA复制过程中取代RNA引物并参与DNA的局部修复,也就说,DNA聚合酶Ⅰ是个修复酶。